在日本,通常只有七、八月的炎暑季節,或是六月天氣轉熱、九月仍然感到暑氣的祭典或夏日活動,才會出現。 浴衣是夏季的簡便和服,人們總喜愛穿上涼爽的浴衣,參加祭典、或花火大會。

春櫻、秋楓、冬雪……日本自然四季分明,人們生活也配合著四季,不斷流轉。

無論是居家裝潢、飲食、起居,每個季節都有當季的習慣,這份習慣甚至嚴謹得像是規矩似的。在某個季節若缺了什麼——可能是一席竹簾、抑或是一份當季的食材——都會讓人渾身不對勁,坐立難安。

這次就先談談衣裝吧。傳統的「和服」,換季規矩可是細膩又嚴格。

冬季,除了從襯衣到外衣,都要換上保暖材質之外,連衣服上的花色、圖樣,也必須是符合當季的圖案才行。搭配的和服小物,即便只是一條繩子、一塊絲綢布料,即便不會影響保暖性,也不能使用夏天的物品。

到了夏季,則是要全部換上輕薄材質,搭配帶有夏日風情的圖樣,如牽牛花、竹葉等。因為所謂清涼,不僅是在於體感上的,「視覺」上的清涼,才真正能夠沁人心脾。這順應四季流轉的規矩雖然繁瑣,卻提醒了待在冷暖氣房、早已忘了大自然循環的人們,該是時候用自己的「五感」,親身感受大自然的韻律。

至於在台灣一般熟悉、常見的「浴衣」,在日本,通常只有七、八月的炎暑季節,或是六月天氣轉熱、九月仍然感到暑氣的祭典或夏日活動,才會出現。

「浴衣」是夏季的簡便和服,人們總喜愛穿上涼爽的浴衣,參加祭典、或花火大會。聽我八十多歲的和服老師說,在她年輕時,人們對於浴衣,總覺得不夠嚴謹、莊重,因此只敢穿著浴衣參加夏日夜晚的祭典,即便是夏日的白天,也不敢穿著浴衣上街。現下時代不同了,人們離「和服」越來越遠,便於穿著的浴衣,成了年輕人接觸傳統服飾最快速的途徑,一到夏日,總可見到身著五彩繽紛浴衣的年輕人們,將浴衣當成一般外出服裝。

現今大概很少有哪一國服飾,如同和服如此講究「TPO」──Time、Place、Occasion──的了。被稱為「男性時尚之神」的日本時尚設計師石津謙介(Ishidu Kensuke,1911-2005),他所提出的這個穿著概念「TPO」,用來當成選擇和服的基準,再符合也不過。和服分類極細,用材質分、以季節分、還以場合及身分來區分。因此除了配合季節,什麼場合、以什麼身分出席,都是穿著和服時的最大課題。

自從日本傳統文化成為外國人對於日本的「憧憬」,相較於茶道、華道等,和服成了外國人們感受日本傳統文化,最簡單快速的途徑;然而,對於和服的規矩及嚴謹程度,卻也因此漸漸變得淡薄。例如在日本,夏日才可見到的浴衣,由於與和服相較,價格便宜、穿著簡易方便,在國外成了「日本文化」的某種代表性標誌。

浴衣可能不分四季,出現在海外的各種變裝派對、或以日本為主題的各種聚會之上。外國氣候與日本不同,當然不該完全套用在日本穿著浴衣的季節規定。但日本傳統文化當中,處處都是季節感的展現,若完全無法實踐和服浴衣的季節感,那麼感受到的日本傳統文化之美,想來便有了缺憾。

姑且不提他國對於日本文化的詮釋有所落差,聽說最近在日本傳統文化的大本營——京都,冬日、春日也出現了觀光客的浴衣姿態。也許是店家因應大量觀光客需求,打出成本低、售價低的和服體驗方案,因此直接把棉質浴衣加上裡面襯衣,就當成和服來讓客人體驗。客人也因對和服文化不了解,錯將花俏又材質輕巧的浴衣,當成華麗高雅的和服來穿。

這般景色看在熟悉日本傳統文化的旁人眼中,心中不免感到困惑——這樁生意買賣雖是你情我願,但難得來到日本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地,卻無法體驗日本文化的真正精髓,對體驗者來說不免遺憾,還讓人為京都某些商家的作為,感到惋惜。

傳統文化並非一成不變,因時地制宜,以自身背景詮釋他國文化,也未嘗不可。但若用輕率、無所謂的態度,嘗試接觸與自己沒有關聯的文化,很可能因此冒犯了他國文化,犯了「文化挪用」的毛病。當學習或體驗他國文化時,如何在尊重、理解之後,做出最適當的詮釋,是身為現下國際社會的一分子,不得不多加思考的課題。

(原文刊載於:文藝誌《圈外》ISSUE001:視覺

Picture of 王文萱

王文萱

以研究竹久夢二取得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自2019年起受NPO法人日本茶指導協會任命為台灣地區日本茶大使。擁有和服、禮法、日本箏、真多呂人形等日本傳統文化指導資格。目前從事寫作、日本文化教學、演講、主持、活動企劃及策展等。譯作二十餘本。著有《京都爛漫》(一起來出版社,2013),合著《喜歡讀書寫字的京都旅樂》(聯經出版,2017)等多數書籍。

本網站之原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內容、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或未來各種形式)之利用及衍生著作均受著作權公約以及中華民國法律之保護。非經本站明示之授權或同意,均不得以合理之使用為由做全部或一部之改作或引用之方式,做任何之嵌入與重製。如需任何洽詢、廣告、投稿等事宜,歡迎來信聯絡我們

©2021 卯月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