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從南部北征,座落在台北市信義區最潮台菜的餐廳就屬這家,從店內制服的細節,再到整體空間的設計風格,展現出令人驚艷的協調感,所有的配置都恰到好處。它,是時下年輕人討論度最高、最具話題性的餐廳——心潮飯店,執行長薛舜迪承襲十年以上老台菜的料理真功夫,傳承自祖父,承襲自父親,自從他接手後,台菜的口味重新被激發出另一嶄新的高度與風貌。
他回憶起當年還是年輕學徒,還在廚房內場幫忙時的情景,那時的台菜還是一貫的學徒制,每個師傅都有自己的「師傅氣」,曾經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處理配菜的時候,被師傅把整盤丟回來我身上,還曾經被師傅用三字經狠狠罵過」,如今聽他娓娓道來,這些畫面感十分衝擊的場景樣貌,很難與現在氣宇非凡,一身時尚靚裝打扮的他聯想在一起。
「當時廚房裡的設備跟環境,內場的硬體空間沒有現在來得好好,大火炒煮空氣燥熱、廚師待在裡頭容易變得煩躁,卻相對也有著一定的豪爽,以前內場不時傳來師傅的謾罵聲,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變得比較少。」從傳菜、配菜到洗東西,直到拿上刀子以前,還得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因為台菜講求效率、快,不光是要會切,動作還要俐落。」
「現在的食材,處理起來比起以前要容易許多,就連魚都是已經處理過冷凍好的,大概在十幾二十年前,那時候的台菜師傅們都是從活生生的『食材』開始處理,有的先要拿榔頭敲昏,或是要處理口感吃起來很像雞肉,南部都叫「田雞」的青蛙,要開肚、剁頭跟四肢的腳趾,對某些人來說,這些步驟多少還是令人抗拒的。」薛舜迪提到他的父親,有次為了要抓活鰻魚來處理,卻狠狠地被海鰻咬到虎口。
說到令他懷念的菜餚,他表示「其實很多,因為家裡過去就是在做辦桌,自己也常在吃辦桌,最讓他回味的料理,應該是第二道的『海鮮羹』,裡頭有蝦仁、蟹肉、筍絲和菇類,口感吃起來酸甜開胃,加上海鮮乾貨的鮮味,再配上一點醋跟香菜,就會忍不住吃上好幾碗。」他更強調,若想知道辦桌或台菜餐廳師傅的功力好不好,就要吃吃看他的台式海鮮羹,還有紅蟳米糕。「米糕的軟硬度跟香氣,或是海鮮羹好吃與否,就能斷定今天這場辦桌的料理值不值得一吃。」他略帶笑意說。
台菜,儼然已成為他身體血液裡的一部分,家中三代都是做台菜,從小接觸台菜吃海鮮長大,自然也認識到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也正因為有這樣的背景淵源,他從很小的時候就觀察到,其實「台菜」除了好吃以外,還有許多面向需要被關注和改善,包括料理的環境,到整個產業的生態,甚至是對台菜餐廳的形象塑造和服務,一直以來都不是那麼被重視。年輕時也意識到台菜似乎正面臨著斷層的現象,一些同輩的年輕人是不願意進到台菜餐廳過去那樣的環境中工作的。
薛舜迪補充說道,「台灣菜」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融合,從台菜發展的歷史來追本溯源,從清代到兩蔣,中國八大菜系進到台灣,再加上後來的美式和日式料理,接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也反應到台菜的口味上。除了融合老式酒家的台菜之外,像是宮保雞丁、麻婆豆腐、鳳梨蝦球、生魚片等,這些也因為融合之後而有了台式口味的版本。
畢業後曾在外面工作幾年,之後回來與自己父親創立「老新台菜」這個品牌,他的父親在當時就陸續慢慢收購起一些老傢俱古董。薛舜迪表示,他也跟著慢慢領略到,這些老傢俱上頭散發出的特有美感,自己便也著跟著收集一些老件;然而,回頭看看台菜餐廳,反而找不到一個明顯清晰的風格或是主軸,抑或是與其他異國料理餐廳之間的差異,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裝潢。「捫心自問『什麼是台味?』,抓出對應到料理當時的時代味道,就是內裝風格的依據與品牌走向。」
「老新台菜」設定的是 50 年代,因為那個時代特別能勾起台灣人懷舊的記憶;而「永心鳳茶」象徵的是,日本人將台灣的茶外銷到世界各地——台灣茶最興盛的時期——於是有了在日式洋房內喝茶的畫面;到了「心潮飯店」則一反過去的思維脈絡,假想「在 1930 年代紐約的唐人街上,若是開了一家台菜餐館,會是什麼樣的風格?——帶點中式、混搭當時流行 Art Deco 的裝飾藝術風格,專賣各式炒飯的最潮台菜餐廳就此誕生。一路走來,薛舜迪努力顛覆過去的傳統,讓台菜走出全新的潮味,做出年輕人對於時髦台菜的渴望與嚮往,而這些創新,終將會積累成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後令人回味無窮的懷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