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號颱風 下午三點時,在青森市西邊 100 公里的海上,北緯 41 度、東經 139.5 度,中心氣壓 968 百帕斯卡,每小時以110 公里的速度往東北方向移動,預計五點左右會行經渡島半島,並將會在晚上經入北海道。」
這是日本 NHK 電台根據函館海洋氣象台的颱風動向報告,在 1954 年 9 月 26 日下午 4 點所做出的廣播。到了當天下午五點左右,函館的天氣卻突然放晴、吹著微風,人們還以為是氣象預報出了問題,量誰也不會相信眼前這景像,正是所謂的——暴風雨前的寧靜,他們其實正身處於颱風眼的半徑範圍之內;而颱風在接下來所引發一連串的天災人禍,更是前所未聞的。
形成和路徑相當詭異,洞爺丸颱風來勢洶洶
這個行徑詭異的第 15 號颱風,又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為「洞爺丸颱風」,9 月 18 日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南方,加羅林群島的附近形成的熱帶性低氣壓,卻在短短三天之內轉成颱風,但隨即又立刻減弱。看似不成威脅,卻在 9 月 23 日突然復活,一路走到台灣東南方的海面上,此時颱風開始加速並轉向,朝著台灣的東北方前進;9 月 26 日凌晨在鹿兒島縣的大隅半島登陸,當時最高的風速大約只有每秒 40 公尺左右。
而登陸之後,「洞爺丸颱風」的威力不僅沒有被減弱,甚至還增強並加速往九州的方向前進,途中吸收日本海的水氣,在下午 3 點左右的時間轉為爆發性氣旋(溫帶性低氣壓),大約在 9 點左右整個日本以北海道為中心點,全都籠罩在颱風的暴風圈之內。而它的強風不只摧毀了北海道上百戶的民宅倒塌,房屋甚至全毀,以及火盆亂飛到處引起火災,連北海道的原生樹林幾乎都被連根拔起摧毀,用作青函航路連絡船的「洞爺丸號」沈船翻覆,釀成史上最慘烈的船難:洞爺丸事件。
判斷失準而船身搖晃,接不了這顆變化魔球
戰後日本的島內交通,雖以國鐵經營的鐵路為主,但離島之間仍是以「船」,來作為主要的交通手段,因而發展出列車或車輛能夠直接駛進船體內,與鐵路共同運輸的「火車渡輪」(連絡船。這艘名為「洞爺丸號」的火車渡輪,在二戰後由三菱重工神戶造船所完成鑄造,並在1947 年 11 月正式啟用出航,作為連接青森與函館之間連絡船,同時也是最早被用做客運兩用的船隻之一。
洞爺丸颱風橫掃北海道的這天上午,也是青函連絡船洞爺丸號的第三次出航,早晨從青森港出發,中午前抵達函館後,預計在下午 2 點 40 分準備從函館開回青森;而根據中午的氣象預報,颱風預計 5 點才會接近津輕海峽附近,於是船長近藤平市決定按照表定的時間出航,但其實中午一些行經過津輕海峽的船隻,陸續都有回報海上的風浪十分猛烈,導致部分船班停開,因此,乘客陸續轉搭、貨品轉調,全都上了這艘在天候狀況如此惡劣卻決定出航的洞爺丸號。
從發出求救信號到整艘船翻覆後沈沒
為了等待從其他船班轉調過來的車輛、乘客與貨物,洞爺丸號的出航時間已嚴重延誤,此時的函館市也因供電不穩,導致船尾的可動橋無法被升起,當時只能停止出航;依據當時的事件調查報告,先一步出發的十勝丸號,大約是在傍晚 6 點 50 分左右抵達青森港,兩班連絡船卻因為出發時間的前後差異,而各自產生出截然不同的命運走向——其實沒有人能真的預知未來。大約傍晚 5 點,港口附近的天氣突然轉好,海面風平浪靜,對自己的天候判斷擁有相當自信的近藤船長便決定出航,當時船上搭載了 1,337 人,遠遠超過可乘載的人數。
就在駛出港口沒有多久,天候遽變頓時一陣狂風暴雨打來,洞爺丸號因此拋錨在港外停泊,等候颱風過境。沒想到,風浪過大海水灌入甲板船身,等到發出求救訊號時,船體已經失去航行能力,深夜 10 點 40 分左右,一陣風浪襲來,船身傾斜導致整個翻覆,最後除了一百多名倖存者以外,死亡和失蹤的人數 1,155 人,死傷人數遠遠超越我們所熟知的鐵達尼號沈船事件,或是近期韓國發生的船難,迄今仍是世界四大船難之一。
一個決定,加上其他接踵而來的不良因素,最終還是逃不過的悲劇災難;而在事件之後,直到 1988 年連絡船停航中間,從未發生過相同的船難,另外該起事件也加速實現青函隧道的工程進行,只是那些自事件中倖存的人們,早就因為失去親人而失衡,再也找不回屬於他們內在的平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