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的節奏中隱藏著一個祕密,若我要透露它,它就會推翻世界。」——魯米 “In the rhythm of music a secret is hidden; If I were to divulge it, it would overturn the world.” –RUMI.

採訪撰文/陳怡君

此刻,也許你正身處在《指間之道》講座分享的現場,然而意識卻飄向遠方,經歷了完全不同的事物,在那裡可能已經讓你感覺過了好幾天,但當意識回神後,你轉頭看向背後的時鐘,你發現僅僅過了十五分鐘而已。這樣的體驗,我們往往稱之為「出神」。

指間之道

藝術家吳以琳從她在朋友家經歷的出神經驗出發,先是發展成聲音文本〈袂當講〉,在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的邀請下,嘗試以VR(虛擬實境)媒材創作《指間之道》。觀眾戴上 VR頭盔裝置後,首先會看到房間與房間之間的夾板。在第一個空間裡,吳以琳創造了四個房間,觀眾得以在裡頭自由探索,甚至穿牆而過。當背景的梆子聲響起,「噹」一聲,觀者進入到第二個空間:黑色球體。

「聲音有帶領我的意識穿越維度的特質。」觀眾的自由探索就像是意識的展現。而梆子聲所開啟的第二個空間,則是聲音帶著意識穿越維度,這延續吳以琳之前的空間聲音裝置《請包容我,扯落你衣裾的縫線》的作品脈絡。在《請包容我》的空間中,可以同時聽到四個馬達裝置下黃花夾竹桃擺動的聲音,以及事先預錄好相同裝置的聲音。後者加上粒子化的效果,就像意識到了不同維度時的聲響,讓吳以琳得以用聲音切割出不同維度的特性。

在《指間之道》的黑色球體裡,若觀眾自轉一周,會發現共有三個相同的舞踏舞者影像。透過舞者的身體展示出神時的狀態,觸發觀者腦中相同感受的神經元,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接著觀者往返第一與第二個空間,總共三次的循環,最終抵達最後的空間。在那裡,畫面與前四個房間極為相似,卻又有所不同:觀眾無法觸碰空間的邊界,視覺上房間可能變大或變小了。

感覺房間大小的差異,源自於觀眾如何看待第一個空間,「他的身體給他創造的體感跟尺度,還有他如何觀看這些房間的牆面。」思考空間時,吳以琳首先思索的是視覺尺度。她分享過去曾在朋友車子後座睡覺,醒來時發現車子的天花板離她如此地近,她感覺自己好像要漲得比車子還大。「我睜開眼睛那一瞬間看到的世界,尺度改變了,跟我以往所熟悉的空間不一樣的時候,那時候我會怎麼定位我自己?」那次的經驗也讓她思考,一個人所處空間的尺度,首先建立在他的視覺經驗上。

進一步,她舉梵谷《在亞爾的臥室》為例,觀眾透過畫作看到房間的其中一面,但並不知道房間實際上究竟是正方形或長方形,或者其實是不規則或有曲度的房間?吳以琳說,單純從我們的視角去看,會對這個房間開始有所想像,「你如何去想像身後的空間?」

在《指間之道》裡,能聽到〈袂當講〉的吟唱聲、時鐘擺蕩的聲音、梆子敲擊聲等等。對吳以琳來說,物件的聲音是讓空間成形的關鍵之一。聲音發聲的位置、大小,還有在空間中的反射等,都會決定這空間的樣貌。吳以琳說,我們在大自然中常常會聽聲辨位,比如她在一個公園裡,樹上有三隻鳥,她能明確地知道這隻鳥的叫聲是從頭上來的,而另外一隻鳥則在比較遠的地方。「但是在相對比較封閉的空間,我們其實很少做這件事。因為它太日常,以至於我們忽略。」

「我們定位自己,很多時候都是向外覺察。透過外面的聲音,定位我的位置在哪裡。」吳以琳對聲音與空間的思考,也反映在《指間之道》與VR上:虛擬實境中3D aduio的技術讓觀眾在移動感知時,能同時藉由視覺和聽覺建立起自己和物件的空間關係。「觀眾參與在這個作品裡,進一步察覺自己在這個環境,或者 VR 裡面扮演的角色。」

在VR裡,除了讓觀眾自己感知空間與自身之間的關係外,吳以琳也留下線索,其中之一便是四個房間裡的時鐘,上頭的時間各不相同,暗示觀眾所處空間時空的轉換。吳以琳說,那就好比她在自己的房間裡,她能清楚記得下午四點時,陽光照射進來,整個空間帶給她的感受。也能記得早上八點時的感受。「時間不一樣了,那我還在這個空間嗎?」又或者,這是同個空間嗎?

「經歷了空間體感的轉移後,我的意識又回到我的身體裡面。我清楚地看著我眼前的一切,但我的意識終究是困在這裡。」

藝術家論述 Artist’s Statement 

在創作的歷程上,不管是錄像或是聲音總是離不開「時間」單位,統整與反思這幾年的創作,也是建立於時間單位的生產物。

2016年的春天開啟了一段新的旅程,短短幾個小時的旅程進入不同以往的頻率次元,翻轉過往的價值觀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來自大地母親跨文化、跨時間的溫柔教導,顛覆了以往對於「時間」和「聲音」認知。

2017聲音裝置作品《請包容我,扯落你衣裾的縫線》,試圖去表現聲音有著穿越維度性質和脫離線性時間之後的可能性。而此次的作品《指間之道》承襲此脈絡,加入了「空間」和「移動感知」,並邀請舞踏舞者Tully拍攝360VR影像,藉此進一步詮釋作品概念。

藝術家介紹 Artist Profile

吳以琳 Wu Yi-Lin,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曾任遊戲配樂師、數位音樂編曲講師、演唱會樂手,現為台北藝術大學新媒所研究生與Weelin Studio編曲家即聲音設計師,曾獲第三十九屆金穗獎最佳配樂。作品涵蓋流行到實驗,影像配樂到聲音裝置,近年致於音樂創作與設計、影像配樂、藝術創作。

展覽介紹 Introduction

《指間之道—吳以琳個展》TAO in a Moment – Wu Yi-Lin Solo Exhibition

Picture of 圈外

圈外

《圈外》是一個「感覺系」的文藝誌品牌,不受紙本或數位限制,期許引領讀者,從非中心的「圈外視角」去探索和觀察;同時亦是一個發送及傳遞文化資訊的媒介。

本網站之原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內容、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或未來各種形式)之利用及衍生著作均受著作權公約以及中華民國法律之保護。非經本站明示之授權或同意,均不得以合理之使用為由做全部或一部之改作或引用之方式,做任何之嵌入與重製。如需任何洽詢、廣告、投稿等事宜,歡迎來信聯絡我們

©2021 卯月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