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設立在德國的藝術建築學校「包浩斯」,總共歷經三次遷徙,1919 年至1933 年間,招收了462 名女學生,可以說是當時(甚至到今日)是最具影響力的一間藝術學校。然而,在這當中有一群藝術家們,無論他們的身份是學生或是教師,不論他們的政治傾向或是家世背景,這個地方彙集了各種創意、突破性的產出。
融合建築、藝術與工藝,靈性與律動,從表現主義的思想根基上,吸收了極簡的日本美學、擁有歐洲的傳統,也有美國的自由開放,生硬的工藝品之中慢慢揉和了軟性的柔美表現,但有一部分的女性卻是被歷史所遺忘。
有些在編織上的嘗試對現代的服裝與織品有了很大的影響,有些在攝影、建築的領域,都曾留下一點足跡,甚至是繪畫方面,都曾打造出許多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最終,這所不凡的學校,在納粹政權的逼迫之下關閉,部分的女學生步入婚姻,從此再也沒有接觸過藝術,有些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能夠繼續在工藝和藝術領域持續努力的人,他們的成就並非來自於「幸運」——比起作品,這些被遺忘的女性們的故事,或許更值得被收藏在人們腦中的「記憶博物館」。
■書摘
「自願加入德國紅十字會後,留德斯多夫接受訓練成為護理助手,並在不同的柏林軍醫院工作過……因為猩紅熱的爆發,她被感染而隔離,在這期間病發了脈絡膜炎…..最終逐漸導致失明。…….由於她的視力受限而無法繼續設計師的工作,她開始以手指可以感受的技法創作。」(p.51 羅爾 留德斯多夫,1902-1986 德國)
「山脇道子在認識丈夫之前,對現代設計或建築接觸不多,……她憑直覺發現包浩斯與日本藝術原則間的深刻共鳴。…..『茶道工具的機能性與包浩斯機能性是類似的,所有不必要的東西都被免除。在消除所有可能的浪費後所保留下來的元素,與彼此相互協調,呈現出的似乎才是最原始的樣貌。』」(p.166 山脇道子1910-2000 日本)
■內容簡介
淹沒於時間裡的包浩斯女力故事
「包浩斯」的故事通常侷限性較高,偏重於其創立時間、地點及少數重要的知名男性上,像是沃爾特.格羅佩斯、馬歇爾.布魯耶、保羅.克利、瓦斯里.康定斯基和拉士羅.莫歐尼-那基。《包浩斯的女性藝術家:45位被遺忘的女性紀錄》突破了狹隘的歷史觀點藩籬,揭露全新的包浩斯樣貌:被大部份歷史書毫無道理地遺忘的四十五位包浩斯女性。本書更進一步闡述包浩斯如何吸引歐洲甚至全球各地的女性前往,以及如何透過這些國際性的女性設計師、藝術家與建築師,將包浩斯訊息傳遞到全世界的愛好者。
本書除了提供對包浩斯基本的理解,也為了對在現代藝術與設計中太常被忽略重要性的女性藝術家感興趣的人,挖掘出包浩斯歷史的另一部分,使包浩斯所執行的藝術及生活方面各種實驗,和持續到今日與全世界觀賞者有共鳴的創新,產出新的體悟。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奧托(Elizabeth Otto)
為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現代暨當代美術史教授。對1920及1930年代,特別是在包浩斯的德國視覺文化性別議題方面有大量研究著作。其著作包括:《充滿節奏的時光!瑪麗安.白蘭帝之蒙太吉照片集》(Tempo, Tempo! The Bauhaus Photomontages of Marianne Brandt)及共同編輯的作品集:《流亡之途》(Passages of Exile)、《包浩斯本質:現代主義下傳奇藝術學校內的性別、性及身體文化》(Bauhaus Bodies Gender, Sexuality, and Body Culture in Modernism’s Legendary Art School)和《國際新女性:攝影電影領域代表》(The New Woman International: Representations in Photograph and Film)。
派翠克.洛斯勒(Patrick Rössler)
為德國愛爾芙特大學(University of Erfurt)溝通與實證研究方法的教授。其著作及展覽包括:《報章雜誌中的包浩斯學校》(The Bauhaus at the Newsstand)、《赫爾伯特.拜爾:柏林時期,廣告中的平面設計 1928-1938》(Herbert Bayer: Die Berliner Jahre. Werbegrafik 1928-1938)、《包浩斯與公共關係:危機持久狀態下的溝通》(The Bauhaus and Public Relations: Communication in a Permanent State of Crisis)與《代表性雜誌:德國最受歡迎的媒體亮點 1918-1945》(Iconic Magazines: Highlights of the German Popular Press 1918-1945)。